欢迎您访问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党委网络信息办公室)网站!
学校首页  |  

校园广播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广播 >> 正文

妙笔会客厅·长征!长征!

时间:2018-01-17 17:22  来源:   作者:   浏览数:

编辑:阴婕

长征!长征!

“莫从子厚返文王,风物长宜放眼量。踏遍青山人未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聆听着郦波老师对于毛主席一百三十二首作品中的一段诗词集句,我们走进了本期的《妙笔会客厅》,长征万里路遥迢,风萧萧,雨飘飘。然浩气比天,千军势如潮,为雪国耻洒热血。《妙笔会客厅》之《长征!长征!》即将为您讲述那漫漫长征路。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短短两句七言,却是饱含深意。长征背后的汗水与艰辛,我们虽无法亲历,但是通过诗词和书籍的记载,可以熟知这段历史,铭记这段历史,深刻理解在这句诗的背后,红军到底遭遇了怎样的困难。

五岭逶迤绵延不断,乌蒙山气势雄伟山路回环。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在长征的三百六十多天里,红军战士们一共翻越了十八座大山,其中有五座山都是终年积雪,还跨越了二十多条大河,穿越了十一个省,但是三百六十多天里,他们仅仅只修整了四十多天,有十几天都是在决战当中。这意味着每前进一公里,就有三到四位战士要牺牲。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的时候,大概有八万六千人,经过一年多的转战,最后毛主席带领中央红军的部分部队率先到达陕北时,已经不到八千人,历经千难万险,这就是红军经历的艰难,也是他们创造的人间奇迹。而这些数字背后包含的是,红军战士和我们这个民族,不屈的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征二万五千里,路途遥远而艰难,山路,亦或是水路,都是红军战士一步一步开辟出来的,蕴含着一代又一代战士们的心血,那是我们无法磨灭的印记。《妙笔会客厅》之《长征!长征!》正在为您讲述。

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行,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没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将军也早已把他的马让给了重病伤员。他要率领战士们继续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大路。然而等待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忽然,队伍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有一个人被冻死了”。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着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清面容,半截带纸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然烟火已被风雪打熄。

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听见没有?警卫员!快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就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脸上,溶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了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迈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转移。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江泽民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将长征精神概括为五种精神:把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定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以长征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自长征期间就已出现,并涌现和保存了一批革命文学经典。经典读来,不禁令人惊叹,使人沉迷,给人启迪,引人深思。《妙笔会客厅》之《长征!长征!》正在为您讲述。

长征是世界历史上的壮举,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也孕育了独特的长征文化。长征文化既是长征实践的自然产物,更是长征精神的外在呈示,具有丰富历史蕴涵和重大政治意义。80多年来,长征文化积累了丰硕繁富的成果,呈现出持续繁荣的趋势,尤以长征文学出现时间最早、影响范围最广,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库藏里的一笔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

长征期间,红军将士在戎马倥偬的间隙里、浴血冲杀的余暇中,以笔为枪,卷舒豪情,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首推毛泽东的长征诗词。这里又不得不再次提到《七律·长征》,它无疑是长征诗词中最为经典的一首。全诗艺术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塑造了红军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歌颂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展现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历史画卷。这首诗作于1935年9、10月间,中央红军已走过最艰难的路程,即将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正如后来毛泽东在为这首诗所作的注释中说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10月1日晚,毛泽东在甘肃通渭城文庙小学召开的红军干部会议上,当众朗诵了这首诗。老红军胡安吉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毛主席那伟大的胸怀,英雄的气魄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激励着我们,使我们感到有移山填海、开天辟地的力量。”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该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不仅是因为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是因为他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

80年来,《七律·长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中的词句被广泛引用到与长征有关的各种事物,也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仅以长征题材图书的题名为例,根据笔者对80年来出版的1000余种相关图书所作的统计,书名中包含“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有23种,包含“万水千山”的有23种(其中“万水千山只等闲”3种),包含“金沙水拍”的有3种,包含“三军过后”的有4种。这首诗的广泛影响和文化意蕴,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忆秦娥·娄山关》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清平乐·六盘山》中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中的“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等,都是国人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创作于长征时期的《沁园春·雪》更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品。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毛主席用笔头纂写豪情壮志,用笔头表达不畏艰险之心,用笔头抒发必胜的坚定信念。在为我们描述历史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不是简单的四个字而已,需要我们去细细思索品味,并时刻铭记,不忘使命。本期的《妙笔会客厅》到这里就要跟大家说再见了,本期编辑阴婕,播音xxx、xxx,我们下期再见。

版权所有: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党委网络信息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1-6014491

联系地址:太原市迎泽西大街79号           邮编:030024

晋ICP备05000465号         晋公网安备140109020016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