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党委网络信息办公室)网站!
学校首页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在科研一线 谈创新生态

时间:2020-06-11 21:11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山西日报   浏览数:

编者按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山西省最大力引进人才,人才层次和体量均有提高,但与此同时,人才用得好、留得住依然是我们面临的课题。日前,为了进一步激发创新驱动的内生动力、助力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我省相关部门组织了“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座谈会,邀请科研一线专家、学者集聚一堂,共话打造一流创新生态这一发展大计。本报选取刊发三位嘉宾的观点,以资借鉴。

落关键子 活满盘棋

全省科学技术大会提出要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培育壮大转型发展新动能,对此,我们必须深入研判科技创新发展大势和我省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打造创新生态的内在要求和目标任务;深刻认识实施“111”创新工程的重大意义和主要任务,聚焦转型为纲,聚焦项目为王,聚焦改革为要,聚焦创新为上,把关键环节和重点任务扎扎实实落实到位。

我认为,设立“山西科研成果中试熟化与产业化基金”将对我省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带来很好的实际效果。多年来,我们科研体制强调的重点是“研究”的投入,甚至很多超前研究的投入,而在科研成果“中试熟化”与“产业化”方面投入的专门运行管理机制和机构相对薄弱,是一个短板。所以,结合2020年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山西省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建设科技成果中试熟化与产业化基地”的部署,建议我省设立“山西科研成果中试熟化与产业化基金”,组建相应的专门运行机构“科研成果中试熟化与产业化基金委员会”。可以全时段面向国内外公开“征集”科研成果中试熟化与产业化项目;组织省内外专家遴选“可投资熟化的”项目;组织落实“标的”熟化项目的实施经费、基地和政策,落实“标的项目”人才团队及既有专利技术在山西的落地,组织签订成果、规模产业化后的利润分成等协议。及时推进中试熟化成功项目的规模产业化,并收取产业化利润,及时将其充入“科研成果中试熟化与产业化基金”,使其良性运行。

如此一来,我省就无需前期投入大量目标不明确的科研经费,即可快速进入目标明确的产业化试验进程,可望快速带来科研的真正效果和新的产业进步。同时,可以大幅拓宽在山西落地项目的门类,可以大大提升在山西产业化落地项目的水平,甚至可以带领山西在某些新型产业中起引领作用,而不受限于山西现有科研人员的水平和领域。在实施成果中试熟化项目的进程中,可以同步引进好的、强势的、即将成为“新星”的人才和科研团队,同步也将建成一流的试验基地与工程技术中心,这是目标明确的、极有望形成规模产业的人才队伍和基地最快的建设方案,较之目标不明确的单纯人才、科研基地建设要好很多。

中科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学教授 赵阳升

为人尽其才蹚出一条新路子

作为一位普通归国外省籍来晋的工作的科技工作者,我谈谈自己对山西“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服务山西转型综改”认识。

山西省省委省政府一直重视创新创造和人才引进,以史无前例的力度和政策,大力引进人才,但是山西经济落后,人才引进难度大,甚至是非常困难,人才体量难以增大,导致难以显著提升我省的创新创造能力。目前,山西省各行各业的发展,急需大量人才,特别是有格局、眼界和国际视野、创新和创造意识浓厚的战略人才,以进一步提升整体创新创造力。所以,我们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创新的管理模式,打造一流创新生态,进一步充分发挥海外引进人才的才智和创新创造力,让他们为山西各行各业的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我通过一些交流和调研,由于一些用人单位没有很好落实山西省对高层次人才一人一策、特事特办的政策,他们在申请省内重点项目、重点实验室时有诸多条条框框,论资排辈,一些海归科学家没有得到重用,坐拿高薪而无所事事。因此,山西省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是一场及时雨,击中要害,恰逢其时。

山西省最近几年大力引进人才,人才层次和体量均有提高。但只有引进来还不够,必须用得好、留得住,必须深入调研,了解引进人才对山西省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际贡献如何?人才施展才华的障碍有哪些?大型研究团队能否获得优先创新平台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要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引进人才的创新创造力,人才引进部门和管理部门不要处处参考其他地区的做法和政策,而要根据山西省人才引进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新思维、新措施和新政策,蹚出一条充分发挥我省引进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造力的新路子和新生态。

我们不管祖籍在山西还是其他省份,来了山西就以山西为家,就是山西人,热爱山西,渴望为山西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才智。作为已经加盟山西省海归科技工作者,我愿意全心全意支持并参与山西一流创新生态打造,希望山西能早日成为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山西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 吴长新

创新生态 首先要创新评价体系

2005年至今,常明昌教授团队帮助31家企业建立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其中6家产值过亿元,使我省食用菌工厂化发展水平走到了全国前列,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应有贡献。2014年至今,他率领团队在临县开展科技扶贫,2019年全县已发展食用菌企业和合作社62家,栽培香菇1500多万袋,产值突破1.3亿元。

善不为名而为,功不为利所动。近年来,山西农业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科技成果为支撑、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用小蘑菇撑起大产业,为我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立下战功。谈起创新生态,我们有着很多感受与想法。

首先,要加强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这是有利于产学研人才汇聚、有利于协同创新、有利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基础工程,也是政府搭台引导产学研联动的有效举措。建议不管产业大小、强弱,先布局、先立项,培育建设一大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协同创新中心,即使每年只支持10-20万元运行经费,也能确保其围绕产业需求组织交流活动,促进产学研有效对接。

其次,要加快推进科研评价体系改革。行业、产业、学科的差异性很大,加快落实分类评价势在必行,建立以创新质量、影响力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科技主管部门的指挥棒指到哪儿,科研人员自然就会定向努力。省教育厅在人才评价方面已开始引入“重大贡献”评价指标,我衷心点赞。

另外,应该鼓励科研人员用中文发表论文。牛顿的论文是用拉丁语写的,爱因斯坦的论文是用德文写的,都没影响其对科学的贡献。“唯SCI”评价导向导致我国知识产权大量流失。因此,要鼓励、引导科研人员首先用中文发表高质量论文,再用外文在国外期刊发表,这是建立学术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

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山西农业大学教授 常明昌

本报记者沈佳

来源:《山西日报》,2020年6月11日第11版

链接:http://epaper.sxrb.com/shtml/sxrb/20200611/v11.shtml

版权所有: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党委网络信息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1-6014491

联系地址:太原市迎泽西大街79号           邮编:030024

晋ICP备05000465号         晋公网安备140109020016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