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党委网络信息办公室)网站!
学校首页  |  

理工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理工要闻 >> 正文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 全国人大代表、我校校长黄庆学院士履职情况广受关注

时间:2021-03-18 15:48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党委宣传部   浏览数: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校长黄庆学与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一道齐聚北京,共商“十四五”发展大计,共谋改革发展新篇。

连日来,省内外多家媒体先后对黄庆学代表履职情况进行了采访和报道。



3月5日晚,央视《新闻联播》【奋进新时代 开启新征程——代表委员议国是】栏目以《站在历史新起点 众志成城开新篇》为题,报道了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情况。分组审议中,黄庆学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全面客观、分析精准、部署有力,不仅通篇情系民生,而且极大地激发了我们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美好未来的蓬勃激情和雄心壮志,是一份厚重务实、提振信心的好报告。”



当天上午,在参加完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式走出人民大会堂时,黄庆学激动地告诉《山西新闻联播》记者:“报告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报告当中多次强调科技创新,这充分凸显了科技创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将肩负使命、扛起责任,全力推进国家‘双一流’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为建设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3月7日出版的《山西日报》【代表委员建言】栏目以《全国人大代表黄庆学: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题,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校长黄庆学所提建议进行了报道。全文如下: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深深地激励着全国人大代表、太原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庆学。作为一名教育和科技工作者,他认为要推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一定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结合国家战略和山西实际,黄庆学提出,建议科技部在山西布局煤炭绿色低碳清洁利用国家实验室,以及支持山西高水平大学成为“双一流”建设高校。黄庆学说,煤炭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建设煤炭绿色低碳清洁利用国家实验室,可以有效利用资源,汇聚人才,集中力量攻克重大科技问题。山西是煤炭大省,已经建成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有高水平团队,承担着一批国家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再加上特大型企业牵头建设,投入有保证,建设该国家实验室基础扎实,建成之后将有力支撑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黄庆学说,近年来山西高等教育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然而,山西“双一流”高校和学科数量较少,影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希望教育部在新一轮“双一流”评选中,大力支持山西高水平大学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序列。


3月9日,山西广播电视台、山西综合广播【聚焦两会热点】栏目,以《坚持创新驱动,奋力实现山西转型蹚新路》为题,对我省人大代表进行了采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校长黄庆学对此提出了具体建议。

黄庆学说,山西是全国煤炭资源和煤层气开发利用大省,已经建成了煤层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煤转化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他建议,国家在山西布局煤炭绿色低碳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助推山西加快能源革命综合改革步伐。煤炭在开发、转化和利用过程中产生很多废弃物,破坏环境。建设国家实验室,可以有效地集中创新资源、以一流的平台吸引一流的人才,集中力量开展煤炭重大科技攻关,努力在煤炭开发、转化和利用等核心关键技术领域,产生一批变革性、颠覆性的技术,可以有效地实现煤炭绿色低碳清洁高效利用。


3月10日,《山西日报》“代表委员手记”栏目发表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校长黄庆学题为《坚持创新引领 建设一流大学》的文章。全文如下: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高校要深深扎根中国大地,紧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行业需求,矢志坚持“四个面向”,大力推进“1331工程”和创新生态建设,主动深度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一流创新队伍、搭建一流创新平台、培养一流创新能力、产出一流创新成果。具体来讲,要从四个方面去努力:

首先是要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从投入、支持和服务三方面入手,对校外引进和校内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实行同等条件、同等待遇,坚持创建平台、事业感召、条件支持、制度保障等多措并举,加大人才引育力度,优化人才引育环境。

其次是着力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高校必须在科技创新方面勇挑重担,勇于解决“卡脖子”难题。近年来,太原理工大学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紧密结合山西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以“四大”(国家大项目、国家大平台、国家大团队、国家大奖项)为抓手,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在国家大项目上,聚焦“双一流”及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持续深入推进“项目为王”,目前承担有3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在国家大平台上,大力加强科研平台的实体化建设,成功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学校还正联合晋能控股集团及其他科研院所共同建设“煤炭绿色低碳清洁利用国家实验室”。

再次是勇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大学是立德树人的地方,首要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太原理工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大学,更是始终把培养一流人才放在首位。近年来,学校通过推动实施求实学院、宗复学院、本科生院“三院制”改革,创新实施生源质量提升工程和招生选拔机制,开展“五创+”创新创业教育,蹚出了一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

最后是多措并举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多年来,太原理工大学始终彰显“体现地方经济特色最明显、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最直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最紧密”的发展理念,多措并举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一流创新成果产出势头强劲。“双一流”建设中,学校依托“煤炭绿色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学科群,着力打造煤炭安全高效开采、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和利用、煤机装备新型金属材料、煤基高值先进材料等科技创新链,突破了一批直接服务山西能源革命综合改革的关键技术。学校聚焦山西省14大标志性引领性产业集群,与省属大型企业共建了20所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构建产学研贯通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月12日,人民网推出的《对话代表:聚焦“十四五” 启航新征程》系列策划,以《对话代表:聚焦“十四五” 启航新征程之一 抓机遇 补短板 助力新发展阶段开好局》为题,邀请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校长黄庆学共话未来。具体如下:

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关键环节。“十四五”时期,如何推动科技成果从束之高阁到落地生根?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学校长黄庆学代表关注的重要话题。“未来,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助推科研成果转化。”黄庆学分析道,当前我国创新人才分布存在校企不平衡现象,大多科研人员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企业的科研人员相对较少。但是企业是创新创业的主体,是科研成果转换的广阔市场,需要加强校企间的人员流动,加大产学研协同力度,校企间可以结成对子,共同成立研究院,打造研发平台。相信通过校园和企业的通力协作,我国的科研领域会再结硕果。


3月18日,人民网推出的“对话高校代表委员”系列报道,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校长黄庆学进行了专访。具体如下:

人民网北京3月18日电 (李依环)“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特别凸显了科技创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性。”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学校长黄庆学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

作为一名教育和科技工作者,科技创新、高等教育发展是黄庆学代表今年特别关注的两大话题。“主要考虑到这些领域创新资源跟不上,影响了我们国家战略的实施。”他谈到,今年的建议主要聚焦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特别围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领域。

科技发展要重点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对科技创新来说,科技资源优化配置至关重要。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黄庆学指出,当前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的不平衡问题,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制约了我国整体水平的提升;二是校企不平衡,当前大部分创新人才在高校较多,在企业相对较少。

“区域发展不平衡包括南北差距、东西差距。当前,创新能力、创新资源、创新人才等方面存在较大不平衡。”对于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黄庆学建议在资源配置上进一步向中西部倾斜。

具体而言,国家在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上,向中西部多布局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重大科技平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课题在中西部多布局一些;人才计划(包括博士生指标分配)方面,也应多考虑中西部需求;“双一流”建设和布局上,多支持中西部高校走进“双一流”行列,建设高水平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撑中西部快速发展。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应该说目前还没有形成优势。”黄庆学指出,建议加强人员的科学流动,加大产学研协同力度,特别是校企要结成对子,联合成立研究院、研发平台等,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国家创新水平的快速提升。

加快提升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在黄庆学看来,当前,要加快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必须着力破解目前存在的瓶颈、困难,尤其是核心领域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他谈到,拔尖创新人才比较短缺,创新平台建设速度相对较慢,在汇聚创新资源上的组织能力不强,基础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大,“破五唯”“放管服”落实速度跟不上等问题,也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创新生态的打造,影响了创新能力的提升。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黄庆学表示,在科学研究中还要持续加大基础研究,只有把基础夯实了,“万丈高楼平地起”才有希望。同时,还要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我想,‘十四五’时期,要想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我们应该在这些地方下足功夫、做足功课。”黄庆学说。

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和培养

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黄庆学指出,学校是培养人才、汇聚人才的高地,必须要把人才培养好、使用好,要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帮助他们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

那么,高校应当如何抓好人才培养的环节?

黄庆学认为,重点要在以下几方面下足功夫:一是要给人才机会;二是要给人才任务;三是要给人才平台;四是要帮助人才打造协同创新的环境。“把这四个方面做好了,人才在学校环境中、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就会快速地成长,就能更好地在国家的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

“我们学校在培养高端人才方面做了尝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黄庆学就太原理工大学的实践经验进行了介绍。他谈到,通过院士、行业专家等杰出人才在科研和教育教学方面的全方位引领,学校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瞄准前沿科技领域,自觉承担起推动国家和区域科技发展的重任。此外,学校当前对接山西省示范产业集群效果日益彰显,对山西的转型发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和聚焦“六新”突破等也作出了应有贡献。

链接:http://edu.people.com.cn/n1/2021/0318/c367001-32054660.html 

版权所有: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党委网络信息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1-6014491

联系地址:太原市迎泽西大街79号           邮编:030024

晋ICP备05000465号         晋公网安备140109020016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