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真务实 格物穷理
勇作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奋进者
——在太原理工大学2023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孙宏斌
(2023年9月3日)
亲爱的2023级研究生同学们: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3878名硕士研究生和413名博士研究生加入了太原理工大家庭。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向你们致以诚挚的祝贺!同时,向支持你们选择太原理工继续求学的家长、老师和亲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对于太原理工大学来说,每年研究生新同学的到来,都是一次不断超越、灿然一新的机遇。你们不仅为这所百年老校注入了新的活力,为这个世纪学府创造了“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新的契机,更为这座巍巍学堂“枝繁叶茂、教泽绵长”做出了新的诠释。在岁月积淀中,“求实、创新”的校训历久弥新,早已成为天南海北太理人共同的文化基因,以朴实无华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代太理学子,问道大学、立心天地,成为最好的自己,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贡献青春、接续前行。入学伊始,很有必要阐释一下校训精神的内涵:求实,就是凡事强调求真务实,与真理为友,视追求真理为最高原则;创新,就是决不因循守旧、按图索骥,要追求与时俱进、勇攀新高,坚持在创新创造中实现蜕变升华。同学们开启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人生旅途又一个全新的起点,意味着进入了理性思辨、探索创新的更高阶段,踏上了研究、探索、发现与创造的“学问之道”。从今天开始,你们不再只是知识的被动学习者,而是专业领域的探索者和学问新知的创造者。同学们富有朝气、充满活力,正是最具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黄金年华,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下面,与大家分享三点关于“学问之道”的思考,以共勉。
一、学问之道要在突破小我的基础上,胸怀大公、心系家国
同学们,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发展大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也明确做出了推进碳中和碳达峰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双碳”目标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是关键。面对“富煤贫油少气”的中国国情,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由之路。我们的学长谢克昌院士被誉为我国“煤化工科技领域的开拓者”,学习化工专业的他将自己的科研事业锚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这一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数十年如一日躬耕在被许多人称作“苦、难、穷”的煤化工领域,一辈子甘守很多人眼里的“不光鲜”的“乌金”事业。记得我第一次参观谢院士实验室的时候,墙面上有几行文字让我极为震撼,是约20年前他对煤炭的深刻认识:“一方面由于禀赋特点是能源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另一方面因为技术落后又是环境生态的主要污染源,煤炭对中国而言无疑是一种两难选择,发展煤化工、开发和推广洁净煤技术是唯一出路。”语言很平实,但它体现了一位科学家的求真务实和高瞻远瞩。谢克昌院士以穷究真理的科学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始终为实现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能源革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殚精竭虑、不懈奋斗,为我国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同学们,你们生逢盛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从一开始进行科研选题的时候,就一定要瞄准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选择“顶天立地”的科研,着眼于攻克“卡脖子”难题,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和力量。选题时,一定要与导师一起,对研究问题的价值做出认真细致的评判,兼顾问题的重要性、挑战度以及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最好的研究方向是既“顶天”、又“立地”。希望同学们都能选择一个“值得做”的课题,为圆满完成研究生学业、为今后学术事业的更大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问之道要在砥砺心性的基础上,勤学笃行、求真穷理
胸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科研探索中从来没有平坦大道,只有不畏艰难奋勇攀登、淡泊名利深耕求索,经得起挫折、耐得住寂寞,多一些“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执着和实干精神,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我们另一位学长赵阳升院士是“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专家”,他始终默默无闻扎根在艰苦地区、在艰苦环境下从事科研事业,一坚持就是近40年。在求学路上,他最初跟着自己的老师下矿井,一步步熟悉了巷道、工作面、支架等只有井下才能见到的场景,也了解到了山西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他常说,“要解决这些井下的问题,光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可不够,必须走到井下,去发现并认识深埋在岩石里面的规律。”这么多年来,他每天工作十一二个小时,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井下,他以瞄准目标绝不动摇的恒心和毅力,锲而不舍、孜孜以求,不断把板凳坐热,把国之重器擦亮,推动我国采矿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变革……同学们,我们相信,有潜心学术、甘为人梯的前辈们言传身教,做大家的科研领路人,你们必将在追求真知、穷究学问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我们高兴地看到,今年录取的工科硕士研究生初试成绩平均高出国家线62分,来自“双一流”高校的同学占比达到34%,第一志愿录取的比例接近六分之一,有72.3%的学生来自兄弟院校,你们无疑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祝贺你们杀出重围,脱颖而出。但同时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研究生阶段同样是一场淘汰赛,每年我们都有一些硕士研究生没有拿到学位,近三年来我校博士延期毕业率也平均高达61%。无论你们是本校直升,还是来自兄弟院校,希望你们以清零的心态,不懈怠、不骄傲,在人生新的赛程上踏踏实实地“摸爬滚打”。希望你们在科学研究的深度体验中着力练就科学的思维、掌握科研的方法,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获取一生都能受用的真学问、真本领。在科研方法上,我想再着重跟大家讲一点,一定要保持与导师的密切沟通。导师和你们的关系在课题研究的初期是“领你入门”,中期就将演变为“亦师亦友”,后期将演变为“判题者”。在一个狭窄领域的问题上,你一定比导师理解得更加透彻,认识得更加深刻,否则你的研究成果可能是谈不上创新性的。而创新性是评判你的毕业论文是否达到毕业条件的金标准。因此,在攻克课题的过程中,要经常向导师求教交流,主动向导师汇报进展,在亦师亦友的氛围中,让导师为我们指点迷津、指出不足,找到自己困惑的症结和答案所在,为我们的科研之路插上坚实有力的翅膀。
三、学问之道要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主动求变、守正创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争先是科研的驱动力,创新是学术的生命力,做研究一定要敢想、敢闯、敢创,才能跨越新阻碍、攻克新问题、开拓新领域。太原理工历来就有“敢为人先、敢于竞争、勇于创新”的精神气质,涌现建成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中国石油地质奠基人孙健初、国家前寒武纪地质学开拓者和奠基人王曰伦、国内率先提出圆弧齿轮传动理论的著名机械学家朱景梓等一大批走在学术前沿、引领学术创新的大师先贤。今天的太理人,勇于赓续创新血脉、锐意进取争先:黄庆学院士带领团队不断挑战制造极限,通过校企联合科研攻关,创新研制出了尺寸仅0.01毫米、性能却极高的精密不锈带钢,我们形象地称之为“手撕钢”。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国内企业生产的超薄不锈带钢仅为0.05毫米,0.05毫米以下的长期依赖进口,价格几乎与黄金相当。“手撕刚”打破了长期面临的“高价买”和“卡脖子”困境,并且因其具备韧性好、强度高、精度高、抗疲劳性能强、表面光洁度高等优势,能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医疗器械、柔性穿戴、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领域,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重点新兴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关键材料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西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时称赞说:“百炼钢做成了绕指柔。”……同学们,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太原理工人都在用不竭的创新力发现新现象、探索新知识、揭示新规律,都在用强大的自驱力向着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进军。你们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先锋力量,一定要学会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兼收并蓄,一定要永葆批判精神,做到“不唯书、不唯上”,不畏惧挑战、不害怕未知,勇于质疑学术权威和传统学术观点,敢于率先挺进科研“无人区”、勇闯学术“深水区”、抢占创新“制高点”,在未知中寻找真知、在发展中谋求突破,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激荡科技创新的澎湃动能,投身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舞台,勇当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奋进者。
同学们!站在新时代“两个变局”的坐标系上,希望你们深刻认识到国家赋予的使命,勇敢肩负时代给予的重任,不负学校寄予的厚望,在真学实干中夯实本领,在锐意创新中拥抱未来,学以成材,学以报国,以青春之名续写“理工故事”、成就人生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