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在“双碳”目标与能源革命深度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煤炭行业正加速向“安全、高效、绿色、智能”转型,对高端复合型采矿人才提出了全新要求。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依托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聚焦“精神引领不够、创新理念不强、学习成效不高、考评体系不优”四大教学痛点,探索出“能力导向、多模共融”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路径。该模式以OBE教育理念为引领,通过“德才双育、智慧赋能、方法革新、评价重构”的四维联动,形成了具有行业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培养国家能源安全建设方向人才样本。
四维驱动:构建能力导向的教学体系
德才双育:筑牢思政育人根基。学院深度挖掘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构建“12345”特色思政融合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统筹“专业知识学习”与“采矿精神传承”两个层面,贯穿“责任类、意识类、情怀类”三类思政,形成“点-线-面-系”四维教育体系,实施“名师导航、典型示范、案例探究、项目驱动、现场研学”五种方法。学院通过“院士讲坛”“晋疆矿心”等品牌活动,将“艰苦奋斗、团结奉献、担当作为”的采矿精神融入教学全过程。
智慧赋能:打造数字教学平台。针对课程存在的“创新理念不强”问题,学院从“智”入手,以国家一流课程建设为示范,搭建基于“知识图谱”的一流课程群建设新平台,开展基于“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虚拟-现实”的智慧教学。通过融合学科前沿、更新教材内容、丰富教学资源、重构课程体系、开发虚拟仿真实验、推行MOOC建设等措施,学院推动采矿工程专业课程群的有机融合,实现课程资源的系统化、需求化和智慧化。同时,学院还利用AI技术将孤立的知识点和能力要素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解决学生知识碎片化的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潜能。
多模共融:创新教学实施路径
教学方法的多维革新。学院突破传统讲授模式,秉持“以本为本,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构建“课前-课中-课后”全链条能力培养体系,以培养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交叉融合、自主发展和社会担当能力为导向,采用翻转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创建“多维驱动、多模共融”课堂教学新方法。通过设置翻转课堂、DIY模型、前沿课题、创新实验、线上线下、创新设计、实战训练、数字建模、虚拟仿真等教学活动,学院实现了多环节、多形式的课堂教学革新,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评价体系的协同重构。为解决课程“考评体系不优”的问题,课程团队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导向,吸收多元智能理论,从“知”入手,秉持知识与能力并重原则,构建了“多元考核、协同反馈”的课程考核评价新体系。该体系注重多环节过程性考核,依据不同教学活动形式设置多元化考核方式,以学生平时参与教学活动的表现为主要评价依据;同时,通过“问卷网”设计手机版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统计分析结果并及时反馈总结,将线上评判、日常跟踪及期末综合考评相结合,形成了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制定有效措施和保障机制,持续改进课程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成效与高目标达成度。
范式引领:改革成效与行业辐射
学生专业认同度显著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全面提高。通过思政教育和“采矿精神”思想引领,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显著提升。2019-2023年,采矿专业学生的就业相关度从30.83%增加到59.47%。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近四年,学生参与互联网+、挑战杯、世界机器人大赛、采矿工程专业实践作品大赛等科技竞赛获奖累计40余项,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升。采矿工程专业在改革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6门,建成采矿工程专业知识图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5项。教师教研能力显著增强,主编“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9部,获煤炭行业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发表教改论文12篇,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省部级奖项4项。
改革成果得到同行的认可,引领示范作用受社会广泛关注。学院的“能力导向,多模共融”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成果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认可和社会广泛关注。新闻媒体公开报道30余次,成果在省内外10余所高校进行了推广应用。
站在能源革命与教育改革的交汇点,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的“能力导向、多模共融”教学模式改革,以解决行业人才培养痛点为出发点,以数字化教学创新为突破口,构建了具有能源行业特色的高等教育新样态。这种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传统课堂与智慧教学、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深度融合的实践,为工科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可操作的实施路径。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化,其“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核心”的理念将进一步辐射至更多行业领域,为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矿业方案”。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7年7月11日第6版
链接:http://zqb.cyol.com/pc/content/202507/11/content_413437.html